街市磨菇浸出奶白水或添加化學物美化 專家:磨菇愈白愈差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1/05 16:04

最後更新: 2019/01/07 10:17

分享:

分享:

磨菇被浸出奶白水掀添加化學物疑雲,專家提醒應避免購買太亮白的磨菇。

白蘑菇愈白愈危險?本地藝術家程展緯發現街市買回來的白蘑菇,清洗時浸出大量奶白色水,擔心蘑菇被加了漂白化學物,並偕女兒進行社區調查,實測了9款白蘑菇中,有2款浸出奶白水,並已將餘下的蘑菇樣本,交予食安中心作調查,希望找出真相。

TOPick記者亦由北角春秧街市、渣華道街市及七姊妹道街市,購買了6個白蘑菇樣本,價錢由$5至$12不等,包括一個包裝上聲稱為有機、每盒只售$10的白蘑菇樣本,放入清水泡浸約半小時。

樣本經浸泡後未有出現非常明顯的奶白色,但卻帶點混濁,其中購自七姊妹道街市的白蘑菇樣本,浸泡的水呈淡奶白色。

記者由街市購買6款白磨菇,部分明顯特別亮白。

購自七姊妹道街市的白蘑菇樣本,浸泡的水呈淡奶白色。(陳曉瑩攝)

食安中心表示,透過恆常食物監察計劃,從進口、批發及零售層面抽取食物(包括菇類)樣本作化學及微生物測試,確保食物符合本港法例規定和適宜供人食用。在過去3年(由2016年至2018年),中心共抽取超過750個菇類樣本(包括白蘑菇) 作化學(包括菇類毒素、金屬雜質及防腐劑等)及微生物測試,除10個菇類樣本金屬雜質含量超出法例標準、9個菇類樣本防腐劑含量超出法例標準及2個預先包裝菇類樣本驗出未有於食物標籤上標示的可用防腐劑外,其餘樣本全部合格。中心已跟進上述不合格樣本,並公布有關結果。

食安中心又指,《食物內防腐劑規例》(第132BD章)附表1列明可使用於水果及蔬菜(包括菇類)中的准許食物添加劑(包括防腐劑及抗氧化劑)的最高准許含量。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第132章)第54條的規定,任何出售擬供人食用的食物,不論進口或本地生產,必須適合供人食用。若觸犯有關法例,可被判最高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趙紹惠早年亦有檢驗可疑白蘑菇,發現有蘑菇表面出現結晶體組織,相信是被加入鈣鹽,令白蘑菇停留在剛變壞嘅時候,更有可能噴了漂白劑、石灰水遮蓋表面的黑點,亦有可能加入了酸或醋。

趙紹惠估計,今次白蘑菇浸出奶白水,或是被添加了防腐劑,

我認為不是漂白劑,最有可能是加了防腐劑,那些防腐劑應該水溶性不高、呈粒狀,遇水未能溶解,故令清水變為實色奶白色,而非透徹的顏色!

本地藝術家程展緯偕女兒實測9款街市磨菇,其中2款浸出奶白水。(程展緯fb圖片)

她指出,香港入口的白蘑菇有8成來自中國,其餘來自馬來西亞、韓國、台灣、澳洲及荷蘭等地。惟來自內地的白蘑菇多產自河南及河北等地,加上以貨車運載,故由生產至運送來港的時間,均較其他地區以飛機運港的白蘑菇比較久。

趙紹惠續指,國內食物安全令人擔憂,即使食安中心會抽檢入口食物,多是測試已知的添加劑,如二氧化硫等,惟國內商人的經營手法層出不窮,經常將工業用的化學物料加在食物上,她形容:

他們會用『古靈精怪』的方法,令食物看似新鮮,實為『暗藏危機』。

趙又指,內地有很多富戶,內地質素好的白蘑菇都已經內銷,運來港的質素未必最好,商人為白蘑菇「加工」變靚亦屬意料之事。

包裝聲稱有機的白磨菇非常亮白,趙紹惠提醒,太白的磨菇有被漂白風險。

趙紹惠又建議市民購買白蘑菇時要留意以下要點:

  • 查知來源地:最好不要選來自內地的白蘑菇;
  • 檢查菇面:有毛毛屬正常,若發現菇面非常平滑,可能已被人「做過手腳」;
  • 檢視製造日期:預先包裝好的白蘑菇應會貼上製造日期,若距出售的日子太遠,最好不要購買;
  • 檢查顏色:靚的白蘑菇不會「白到發光」,且愈白愈差,有理由懷疑是被漂白;
  • 雖然有人指菇面有啡色因沾了泥土,代表新鮮,但若靚的白蘑菇,表面不會出現黑色或咖色點,因那是菇已被細菌污染,最好不要食用;
  • 不要長時間浸透白蘑菇,浸15分鐘至半小時已足夠。

趙紹惠又指,大部份市民非經常食白蘑菇,即使食用一次半次有問題的蘑菇,影響性亦不會太大。不過,有些素食主義者會長期及大量進食白蘑菇,就需要留心及小心選購。

街市磨菇浸出奶白水的疑惑 藝術家爸爸帶女兒調查真相